台北故宫还推出了“明四大家”新春特展,先行推出的便是四大家之首的沈周,这也是自1975年首展后,第二度展示沈周作品。 人民网台北9月16日电“第一届孙中山思想及行谊研讨会”16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 数十位来自海峡两岸学者就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民权、民生等主义在政经社会对两岸的影响进行了研讨。 研讨会由台北陈守仁孙学研究中心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所共同发起并承办,“国父纪念馆”、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等共同主办。 主办单位表示,研讨会拟采取两岸轮流的方式举办,本届在台北、下届在武汉,双方将就“孙中山研究”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探寻并发扬孙中山思想的伟大意涵。 在目前两岸关系低迷之际谈孙中山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陈守仁孙学研究中心主任邵宗海教授表示,孙中山是两岸之间最少争议的先生,也是最少争议的议题。 孙中山研究台湾偏重思想、大陆研究偏重历史和行谊。 如果我们能够把孙中山的历史过程与思想发展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未来两岸之间就有一个共同的话题。 邵宗海进一步指出,如果两岸少谈争议性的话题,多谈双方共同认知、共同认同的话题,借助孙中山这一桥梁拉近彼此距离,两岸走向融合之道就不是口号,而是真正的行动。 研讨会上,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首先做了主题演讲。 他指出,从孙中山的实业梦到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百余年中国近现代历史充满变数又一脉相承。 孙中山的实业梦与习近平的“中国梦”共同的交集便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孙中山的实业救国、经济开放等思想与中国大陆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存在内在的历史联系,且孙中山许多宏大的实业规划和未竟理想都在今天得以实现,有其内在必然性。 随后,十几位两岸学者分别就政治体制、民生建设、民族思想等议题发表论文。 既有对孙中山人口论、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思想的历史研究,也有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一带一路”、中美贸易摩擦等最新议题的分析讨论。 除了与会的学者,还有近百位台湾博硕士生,参与了研讨。 (责编:刘晶(实习生)、樊海旭)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双方就师资培训、特色项目打造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就如何健全制度、丰富形式等达成共识,签订了《结对帮扶工作协议书》,对乡村学校少年宫在“场所建设、师资力量、品牌打造、活动联办”等方面开展结对帮扶,即每学期开展“六个一”帮扶活动:开展1次走访座谈、确定1项结对共建重点和实事、明确1名以上专业辅导员、制定1份具体帮扶方案、打造1个以上特色活动项目、举办1次成果展示活动。 (责任编辑:admin)本文由免费夫妻大片在线看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cketdigg.com/xz/17.html |